..

我为什么离开简书

其实这篇文章的题目,应该是“反思写作这件事”,而并非针对简书这个平台。当然,一个平台或服务能方便的删除帐号,是值得表扬的,简书和饭否都如此。

对于写作,我想要什么呢?

  • 书写环境
  • 追逐好文章
  • 如何写作

书写环境

目前阶段,我想要的书写环境是这些:

markdown

简书促使我使用了markdown来书写,这一点要感谢。目前来看,富文本编辑器基本上都很糟糕,markdown的学习成本很低,但易用性和拓展性都不错,文本保存也方便。离开简书这样的平台,可以使用markdown编辑器,然后自己搞定存储。我在用的编辑器如下:

可控

国内的独立blog越来越少,很大原因是网络管理问题,而很多书写者并不愿意花时间搭建自己的平台,只能委身于混乱的平台之下,况且现在这些书写平台大多已经荒废。微信公众号是一个另类,依托微信的庞大用户基数,貌似红火,实质是闭环,并不是互联网应该有的样子。而且,它的书写体验实在糟糕。

如果一直写,选择大树好乘凉,google的blogspot一直被墙,另一个选择就是github。后者的好处是,文章以文本格式保存在本地,一切可控。一个可控的世界,我认为是必要的。

可控也意味着能持续,如果一个blog写了十年,哪怕是碎碎念,你也会觉得作者是在用心做这件事。专注,坚持,往往是互联网时代最欠缺的。

沟通交流

我已经删除了微博和简书,也就是少了两个社交入口。如果想找一个人,并非难事,所以大部分社交平台只对少数“大V“有用,他们可以吸引盲目的小白。我想拥有少数能够沟通的人,处于类似的水平和知识层次上,就足够了。

追逐好文章

无论读还是写,能逃离浮躁、回归到文字本身才是好事。

半衰期

采铜法则说应该多做半衰期长的事,文章也是,那些半衰期长的文章,才值得读、写。

我在使用Evernote时,建立了一个文件夹叫:资料库,里面有几百篇文章。大部分时候,我们通过收藏、转存的方式来收集,这个过程被开发者做的越来越简单,而且还有IFTTT这样丧心病狂的工具,让你满足于搜集。这个入口越来越宽泛,以至于资料库成了垃圾筐。当我几年后迁移到wiz时,发现90%以上的文章,都不值得读第二遍。所以,阅读和收集时应该运用一分钟原则,提高收藏质量。

哪些文章半衰期长呢?至少要满足两点:第一,探讨专一问题;第二,足够上游的信息来源。

第一就是专家说专家的,某一方面的内容只需要关注少数大牛即可,这些人会对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不要把其他领域作者的文章当作宝贝,即使看上去不错。

第二点是说要找到信息源头,转发的文章并非低劣,它们可能断章取义或者隐去源头,这就很邪恶。通过个人理解的二次信息,也可能非常精彩,但大部分缺乏独立的观点,应该找到信息的源头。

情感vs理智

鸡汤文的存在,是满足需求,因此鸡汤永存。

规避鸡汤只有一条路,就是拥有更加理智的头脑,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而非情感满足。遇到鸡汤,想办法剖析它是如何煽动读者情绪的,有没有理论支撑和观点,把大段的文字压缩成观点,再辨识是否正确。

鸡汤文可以像娱乐节目一样,当作调剂,但不能成为主菜,不能奉为珍宝。

太阳底下无新事

人类在不断重复历史,个体也是一样。恒久的话题,或者说基础的知识,是有限的。书店里洋洋洒洒的书,大部分都是废话的重复。

人会在某个阶段关注某个问题。就像前些年我对时间管理很关注,现在已经度过那个阶段,相信很多大学或刚刚工作的年轻人,会很在意时间这件事。这种关注会因为年龄和环境,变得淡漠,而这些问题往往是人身上的共性,很容易找到答案。

如何写作

踏踏实实,写有内容的文章。

201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