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伦·斯沃茨:怎样有效利用时间
总有人说:“如果你把看电视的时间用来写作,早就写出一部小说了!”这话确实令人难以反驳——毫无疑问,把时间用在写小说上无疑要比消磨在看电视上更有意义。但是这个说法隐含了这样一个假设:时间是“可替换的”,你可以轻易地用看电视的时间来写作。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时间的“品质”也不尽相同。比方说,如果在搭地铁时没带记事本,我就很难利用这个时间写点什么;如果一直受到干扰,你就很难集中精力做事。另外,心情也会影响时间的品质:当我感到情绪高昂、信心满满,我就能积极、高效地工作;而当我感到烦闷、疲惫,我就只能看电视消磨时间。
如果你想提高效率,你就要遵守以下原则:首先,你必须充分利用每一品质、每一类型的时间。其次,你要尽量让你的时间变得更加优质。
有效利用时间
选择值得的工作
生命苦短,为什么还要浪费在蠢事上呢?人们总倾向于去做一些简单、轻松的事情。然而我们更应当自问:我是否能做些更重要的事情?如果有的话,为什么不去做呢?然而对这类问题也不能求之过度。(如果你完全遵循这个逻辑的话,最终你就会质疑自己为什么没有在做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但是,前进的每一小步都会让你变得更有效率。
这并不是说你应该终身忙于处理世界最大难题,至少我肯定没有。(毕竟我现在还在写这篇文章嘛!)但这确实是我衡量自己生活的标准。
一心多用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如果我们只专注于一件事情的话,我们会做得更好。我认为这说法并不可信。此时此刻,我就在做许多不同的事——调整坐姿、舒活肌肉、喝饮料、清桌子、和我的兄弟在线聊天,当然还有写这篇文章。在过去的一天里,我写了文章、读了书、吃了东西、回了邮件、和几位朋友聊天、购物、写了其他几篇文章、备份了硬盘,还整理了我的阅读书单。在过去的一周里,我也做了许多事:我参与了好几个软件项目的开发,读了几本书,学了几种编程语言,等等等等。
一心多用,会让你在不同品质的时间段里都有事可做。另外,如果你觉得做不下去或者实在无聊的话,你总可以找到别的事情来做。(这也能让你的头脑活络活络,很多原本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一心多用也会让你更富创造性。所谓创造性,即是将你在别的领域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当前的工作中。如果你同时在做着不同领域的多个项目,那么你很容易就能借用许多想法了。
写个“待做事项清单”
找出一堆要做的事情来并不难——人们总有无数目标想要达成。但是如果你试图把它们全都记在脑子里的话,你的大脑很快就会转不动了——同时记住所有事情的心理压力简直能把你逼疯。解决之道其实很简单:把它们都写下来。
一旦你写成了这样一张“待做事项清单”,你就能一项一项、有条不紊地做事了。现在我手头上就有一张“待做事项清单”,上面依次写着:编程、写作、思考、带口信、阅读、听、观察。
很多大项目都会包括多种不同的小任务。比如说,写这篇文章这个活动,除真正写作之外,还包括了阅读有关拖延症的文献、构思新章节、遣词造句、发邮件向他人咨询等等事项。当你有合适的时间的时候,你就能立马开始工作。
让“待做事项清单”融入生活
一旦写成了这样一张“待做事项清单”,你就要记得多看看它。怎么保证能多看它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出现在你无论如何都能看到的地方。比方说,我会在桌上放一摞书,其中最近正在读的那本放在最上面。当我想要找本书看看的时候,我只需抓起最上面那一本看就行了。
我也是这样处理电视节目和电影的。每当我找到一部据说值得一看的片子,我就会把它拷贝到我电脑上一个特殊的文件夹里。当我想找个片子看看的时候,我就会直接打开那个文件夹。
我还想了些别的更有刺激性的方法。比如说,写一个程序,好在我刷博客的时候弹出一个“待读”列表。或者设置一个弹出窗口,在我放空的时候弹出来,提示我有什么事情可以做。
减少物理限制
随身带上纸和笔
差不多所有我认识的、做事有效率的人都会随身带着笔记本之类的东西。纸和笔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立马拿出来使用——你可随时写东西交给别人,做笔记,或者涂鸦想法。我甚至曾经在地铁上写过一篇完整的文章。
(以前我也是随身带着纸笔的,但是现在我随身带着的是智能机。虽然它不能像纸笔一样,让我可以写东西交给别人,但是它让我随时都有东西可看,比如电子邮件。我也可以随时将笔记直接推送到邮箱。)
避免干扰
对于需要全神贯注的工作,你就应当避免受到干扰。最简单的方法是去个别人找不到你的地方。或者你还可以和周围的人商量好,“当我的房门关着的时候不要来打扰我”,或者“如果看见我带着耳机,就不要跟我说话,在QQ/gtalk上给我留言就好了”(这样,你就可以等到空闲下来之后再回复)。
但是你也不能做的太过头。如果你的工作毫无头绪,或者你纯粹是在浪费时间的话,你就应当把手中的事情暂时放下,去做些别的事情。去帮别人解决问题,绝对比你枯坐在那里刷新闻更好。这就是为什么要和周围的人约法三章:当你无法集中精力的时候,人们可以来打断你。
缓解心理束缚
去吃饭,去睡觉,去锻炼
在你感到饥饿、疲惫或焦躁不安的时候,时间的“品质”也差。解决之道很简单:去吃饭,去睡觉,去锻炼。但即使是这么简单的事,我自己也做的不好。有时候我不想起身去找吃的,所以就一直饿着肚子工作到很晚,直到最后累得都不能出去吃饭了。
人们很容易对自己说:“我已经很累了,但是我还不能睡觉——我还有事情没做完。”但其实如果你小睡一会儿,剩下的“劣质”时间就会变成“优质”时间,你的效率会更高。何况,早晚你总是要睡觉的。
其实我并不经常锻炼。所以要我劝大家“多锻炼”的话,我本人并不够格。但是我正在尽我所能地增加锻炼:如果我要躺在床上看书,我就会趁机做仰卧起坐;如果我要走路去什么地方,我会用跑的。
与开朗的人为伍
缓解心理束缚要比减少物理限制难得多,但是还是有解决方法可循,比如跟开朗的人交朋友。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发现在和保罗•格拉汉姆(Paul Graham)或者丹•康诺利( Dan Connolly)聊过之后,自己更能享受工作。保罗和丹他们简直就是在辐射正能量啊!人们往往认为只有远离人群、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才能真正开始工作。但这样做往往非常低效。
分担工作
如果你的朋友们不够开朗,跟他们一起分担工作、解决难题,也会让工作变得简单得多。一方面,你的心理压力会随之分散、减轻。另一方,有人在旁边敦促你,你也更能集中精力。
拖延症与精神力场
到目前为止,上述一切方法都还没有触及核心:拖延症。每个人都有拖延症,你并不是特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想方法去克服它。
拖延症是什么?从旁观者的视角来看,所谓拖延,就是你选择去做“有趣的事”(比如玩游戏),而不去做正经事。(通常这会让旁观者觉得你既懒惰又散漫。)但真正的问题在于,犯了拖延症的你,脑袋里究竟在想什么?
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我能给出的最好解释是:你的大脑给每个任务事项施加了一种“精神力场”(mental force field)。玩过磁铁吧?磁铁的同极相斥。如果你移动两块磁铁,你就能模糊地感受到磁场的界限。如果你把两块磁铁的相同磁极放在一块,磁场的作用力就会将磁铁互相推离。
精神力场就和磁场类似。它既不可见也不可碰触,但是你也可以模糊地感觉到它的界限。你越是向它靠近,越是想完成某事,精神力场产生的排斥力也越大,会把你直往反方向推。
就好像你不能靠蛮力让两个相斥的磁极挨在一起(你一松手,它们就会自己弹开),我也从来没能依靠纯粹的自我克制力来克服精神力场。你应该足够机灵——你要做的,只是转动磁极。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心理力场?我认为主要有两大因素:
1.工作本身难度大
2.工作是被指派的
难度大的工作
分拆工作
工作困难的第一个原因,是它太过庞大了。比如说,你想要设计一个食谱管理器程序。没有人真的能够坐下来立马写出一个食谱管理器。这是个目标,而不是具体可行的事项。所谓事项,是一个具体的步骤。许许多多这样的步骤加起来才能够达到你的目标。对于设计食谱管理器这项工作来说,第一项要做的事大约是:“画一个界面草图,展示一张食谱”。而这个,是你可以立马着手进行的。
当你前进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会逐渐明朗:你要构思一个食谱的组成,这个管理器需要什么样的搜索机制,数据库的结构是怎样的,等等。如此一来,你就会有一个接一个具体事项要完成。而当你逐渐对这项工作熟悉起来之后,原先的难题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对于我的每一个大工程,我都会思考下一步能做些什么,然后把它们加到我的“待做事项清单”里(见上文)。而当我完成了某个事项,我也会在清单里加入下一步的计划。
简化工作
还有一类工作之所以会让你感到困难,是因为它太复杂了。如果你觉得写本书太难,那么就先写一篇文章。如果写一篇文章对你来说还是太难,那么就先写一段小结。重点是,你现在就应该动手。
一旦你动手做事,你就能更准确地认识它,更好地理解它。毕竟,改进已有的东西总比重新创造要容易得多。如果你的那段小结写的不错,那么没准你就能根据它写出一篇文章,然后写成一本书。一小步接着一小步走,就能写出一本完整的、不错的书。
多思考
难题的解决往往赖于灵光一闪。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熟悉,你首先要做的当然是研究——看看别人都是怎么做的,从而对该领域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处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以验证你是否已经具备了需要的能力。
被指派的工作
被指派的工作,是指那些你被要求完成的工作。大量心理学实验发现,如果你试图“激励”人们去做某事,那么人们往往更不愿意去做;就算做了,也会做得很糟糕。奖励和惩罚这样的外在激励(external incentives)似乎杀死了心理学家所谓的内在激励(intrinsic motivation)——即你发自内心的兴趣。(在社会心理学界,这是得到最广泛验证的发现之一。有超过70项研究证明,奖励会降低人们对完成任务的兴趣。)我们的大脑似乎并不喜欢接受被指派的工作。
奇怪的是,这一现象并不局限于外人——甚至当你要求自己做事的时候它也可能会出现。如果你告诉自己:“我应该做这个。这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情。”那么忽然之间,这件事就变得艰难无比。但是如果这时候能有另一件事成为所谓“现在最重要的事”,那么之前的那个就似乎变得容易起来。
创造假任务
要摆脱上述困境,有一个相当直接的解决方案:如果你想要做某事,就告诉自己去做另一件事。但不幸的是,有意欺骗自己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因为你对自己的花招一清二楚。所以,你需要找些更迂回的方法。
一个方法是,让别人来给你指派工作。最常见的例子要数研究生写毕业论文了。写毕业论文可说是一项非常艰巨但又必须完成的工作。因此,为了逃避它,研究生往往乐于完成其他的困难的任务。
这个方法之所以可行,需要三个前提:其一,这项被指派的工作必须看起来非常重要(你只有完成毕业论文才能拿到学位);其二,这项工作必须非常艰巨(你要写数几百页,要展示出你最好的研究);其三,即使推迟一段时间完成也并非什么大问题。
不要给自己布置任务
人们常会对自己说:“我需要把所有事情放一放,集中精力静下心里,把这篇文章写完。”更糟糕的做法是自我奖励,比如对自己说:“如果我写完了这篇文章,就去吃块糖。”而最要命的,是让别人来强迫你做事。
所有这些情况都相当常见——我自己每样都试过。但是它们只会降低你的效率,因为你都是在给自己指派工作。一旦如此,你的大脑就会尽其所能地逃避、拖延。
让事情变得有趣
人们常觉得一项工作如果艰巨,就不会有趣。但事实上,它可以一件成为最令你愉悦的事。一个棘手的难题不仅会吸引你投入其中,还会让你拥有豁然开朗之后的那种绝妙成就感。
所以,做好一件事的秘诀,并不是说服自己必须去做,而是说服自己这件事很有趣。如果这件事并不是那么有意思,那么你也要让它变得有趣起来。
我第一次认真运用这个方法,是在大学里。当时我被要求写几篇文章。当然写文章并不是什么特别艰巨的任务,但是这项工作是被强加给我的。毕竟,有谁会没事闲的写上好几页纸,讨论两本书的关系呢?所以我努力让它变得有趣起来。比方说,我尽我所能地模仿各种演说体,将每个段落都写成一种不一样的风格。(ps.这也能增加字数。)
让工作变得有趣的另一个方法,是同时解决更普遍、更笼统的模型问题。比如说,如果你要设计一个网络应用程序,你可以试着搭建一个网络应用程序框架,然后把你完成的那个具体程序当作基于这个框架的个例。这样不仅这项工作变得更有意思,你获得的成果往往还更有用。
小结
关于效率确实存在许多误区——比如说时间是“可替换的”,专注做一件事会更高效,自我奖励能提高效率,艰巨的工作毫无乐趣可言,拖延症是不正常的……这些误区的共同本质在于:工作有违天性。
或许对大多数人的大多数工作来说,确实如此。但是你难道真的非要写无聊的文章或者毫无意义的备忘录不可吗?如果社会强迫你这样做,你就要为自己的内心发声,大声说不。
但如果你要做的是有价值的、富有创造性的事,那么就一定不要将你的大脑孤立起来。高效的真正秘诀恰在于聆听你自己身体的声音:饿了就去吃饭,累了就去睡觉,觉得无聊了就先做点别的,以及,做有趣的事情。
这看起来是如此简单,没有花哨的语言,不必有坚强的自制力,也不需要成功人士的人生指导。它几乎就像是常识一样。但是社会的压力使我们误入歧途。
如果你想要变得更高效,很简单,是时候转个身了。
来源:果壳网
http://www.guokr.com/link/52795/?basket_id=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