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简生活杂谈

创建时间:20141029 最新修改:20141120 版本 v0.2 下载,PDF格式

什么是极简生活?

说到极简的生活态度,就很容易想到这个词:极简主义(Minimalism),这个词在维基百科的定义如下:

极简主义(Minimalism),又称微模主义,并不是现代所称的简约主义,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又可称为“Minimal Art”,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而走向极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极少化作品作为文本或符号形式出现时的暴力感,开放作品自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像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最终成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如此看来,极简主义这个词应该是设计领域的一种方式,在表现上倾向于使用简单的元素、少加工多自然,减少华丽的装饰。很多艺术品体现了极简主义的特点,而影响更多的是乔布斯,他的苹果产品给世界带来了“极简”的设计风格,比如只有一个按钮的IPhone手机。这些艺术品和用品的出现,其实是对过往时代过分繁华复杂的反抗,也是当下时代人们对简单的追求。

所以,极简的生活方式(minimalism lifestyle)应该是找寻生活里对自己更重要的部分,舍弃冗余,找到生活的真正目的

极简生活的几个误解

极简生活,并不是要过苦修的生活,而是保有减少过多物品和精神对自己的占有,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真正想要的事。

极简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从自己做起,不要强迫别人。虽然极简生活是一种表面上的标新立异,但内里应该追寻自己和自己对话,而非做出某种状态让他人评价。

极简生活,不一定花钱少。昂贵而有效的物品,能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性价比”可能低了,但金钱换回了更多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

极简生活,不是一天就能改变的。极端的拒绝某些物品,比如电视,不会让你更舒服。只有渐进的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极简生活不是真理。和任何生活方式一样,不要盲从,反过来任何外界的建议也都要经过你自己的判断才能改变你。就算开始尝试,也要保持警惕,盲目和狂热不可取。

单纯的扔东西不是极简。生活的根本在于自己的目的,精简的过程不是目的,这部分虽然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但不容易维持。想想你要什么,然后再丢弃不必要的。

极简生活相关的信息

极简的范例

极简APP

  • 游戏:7x7消除

相关报道和网站

下面会分几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篇:物质极简

物质极简是开始极简生活的好入口,也是最表象的部分。因为物欲常常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确实也无法逃离这个物质世界,那种避世清修的态度不是极简生活。

对于物质,极简的态度就是数量减少、质量增加。物品增加的背后其实付出了更多的保留和维护成本,以及思考的成本。

选择耐用、优质的物品,并长期持有,而非购买打折、廉价物品。

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很多老年人和低收入者会倾向于购买廉价产品和促销、打折物品。在客观条件限制下,这么做当然很正确,但如果有足够的购买力,就应该有选择的购买物品。

比如廉价的厨房用具,效率低下而且易损坏。装宽带、交话费赠送的手机,往往是积压的低端手机,难看难用丢掉又可惜。团购的书籍确实便宜,却未必是自己想要读的那一本,结果都堆在书架上。长此以往,家里会有很多堆积的旧物,很多都味同鸡肋。

更好的办法,是选择耐用、优质、高效的物品,并且珍视它,充分利用好。比如一双好鞋子,可以穿5年以上,价格会被摊平,而舒适度远高于低价产品。这么做,同样会减少物品数量的持有,你家中有多少双一年内没有穿过的鞋?占了多大的空间呢?

不囤积,减少“占有欲”和“囤积症”

首先,“囤积症”(Compulsive hoarding)是一种心理疾病,是一种强迫症。了解详情可以阅读《囤积是种病》,囤积症有以下特点:

  • 往往从幼年形成,成年后不会加剧。
  • 丢弃物品带来的恐惧感要强于收集和保留物品。
  • 完美主义者也可能造成不愿意丢弃。
  • 囤积的危害有:占据过多空间,影响正常的生活,引发疾病、火灾。
  • 可能演变成偷窃行为。
  • 通常无法自我察觉。
  • 强迫性囤积症不能治愈,但可以通过认知疗法帮助改善。

当然,我想大部分人可能还没有达到囤积症的地步(虽然有数据显示,美国至少有70万人患病),很多人只是对物品的占有欲很强,不舍丢弃。这种现在在虚拟物品方面也一样,比如手机装了很多功能重复的APP,即使导致手机越来越慢。

那种“以后可能用到”的想法,往往会造成永远不会用到的后果,而且留有某个物品的想法还会占据自己的记忆。有时会遇到明明记得家里有一样物品,却费时费力找不到,结果只好买新的,这说明囤积不能带来效用。

下面是几个应对策略:

  • 下一次整理时,处理家里重复的物品。
  • 把物品打包,如果一年(或更长)都没有打开过就捐赠或丢弃。

另外要注意的是,收纳不是极简,收纳本身只是减少了囤积产生的空间而已。

保持够用的物品

仔细考虑一下,一个人需要多少物品才能维持生活的底限?我很喜欢读《鲁滨逊漂流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主人公在艰苦的环境下努力求生的过程,可以看到,人只需要很少的东西就能存活。当然,那种状态不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目的是不让过多的物品影响自己。以下有几个方法:

  • 100things计划。试着梳理自己需要物品的底限,以及记录个人物品,看看能不能保持100件以下。这个方法在国外的很多blogger中间流行,比如Zenhabitbemorewithless。我尝试了一年多,目前已经达到100以下。
  • 少“入”。少买,少接受赠品。赠品、样品、试用装这类,除非是能在短时间用掉的消耗品,否则尽量不要接受。比如在饭店就餐后,如果赠送一包纸巾或一把指甲剪,我会选择纸巾,放到车里不久就用完了,而廉价的指甲剪只会让自己剪指甲的过程更麻烦。
  • 重视环保,减少纸杯、塑料袋、洗涤剂的使用。
  • 列出购物清单,有需要再购买。

作家马家辉在一篇专栏里,提到他的“马氏家训”,第一条就是:能够明天掏出来的钱,今天绝不要掏!原因是他因为贪便宜,往往买回一堆长久不用甚至无用的物品,于是订立家训一条,告诫自己不要冲动消费,哪怕多花一点点钱,小量小量的买。(马家辉《日月》)

学会丢弃

断舍离是最近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 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上面已经提到了“断”,就是断绝入口、减少来源。那么舍弃的过程如何做?通常舍弃包括:送出、捐赠、丢弃。这意味着把物品重新利用或者直接扔掉。对于不必要的物品,可以:

  • 送给更需要的人。比如读过的小说,孩子的旧玩具等等。
  • 捐赠。国内这方面的渠道并不好,但有越来越多的慈善、公益组织。
  • 丢弃。准备好结实的垃圾袋!

那么,“断舍离”中关于脱离对外物的执着心,属于极简思维的部分,以后再谈。

参考书籍和文章


第二篇:信息极简

不可否认,信息的丰富让我们拥有了更多,但我们也付出了很多:比如专注和聚焦。所有我们接纳的信息,都可以以极简的方式来梳理。

消除网络依赖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对网络过度使用,导致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网络成瘾本身在医学上存在争议,但目前国内有关负面报道很多。这里主要并非讨论对网游、色情暴力等内容的沉迷,只是讨论对网络过度的依赖

回想一下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你曾如何生活?或者想想、询问他人。如果你反思自己在互联网上消耗了过多时间,那么可以尝试以下做法(下面的“电脑”通常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可以上网的设备):

减少干扰
  • 关闭电脑的通知、推送、提醒功能。
  • 做某项工作时,断网或关闭电脑,直到完成工作。
  • 设立随意上网时段,比如午饭后半小时,随便浏览、聊天。但其他时间要控制。
  • 精简RSS订阅和浏览器收藏夹,少安装APP。
精简社交网络
  • 减少社交网络数量,注销大部分账户,只留下最常用的一两个。
  • 删除不常联系的好友,和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多交往。
  • 减少客户端。
  • 限制30分钟(或更少的时间)使用社交网络和聊天工具。
合理处理邮件
  • 设定每个小时检查一次,或每天一次。
  • 马上处理,以免在后面的时间想起来再次查收和回复邮件。
  • 以简洁的语言写邮件。
  • 用其他联系方式替代邮件,比如电话。
断网(没有什么比断网更有效了)
  • 试着从每天半小时开始,不使用手机、电脑。
  • 变被动休闲为主动休闲,确立自己的休闲方式,并限制时间,比如每天玩网游1小时,然后下线。
  • 寻找替代行为,看纸质书、运动、散步、对谈,做任何不需要互联网的事。

精简信息来源

我们往往有很多兴趣爱好,关注点很多,这时就需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关键词”,这个方法,是从 @Heidixie 那里学到的,比如我的一个例子:

信息关键词

其实,也就是把自己关注的内容约束起来,确定有价值的方向,在有空闲时不至于无聊打发掉。具体参考原文《高效工作的信息搜集及管理术》

以这些关键词,来确定自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下的信息来源,应该考虑精简:

  • 电视
  • 报纸、杂志
  • 过多的社交媒体

我很少能回忆起某一篇对自己影响深刻的长文,或者引述某一句发人深醒的话,或者看过的电影、小说里的某个场景,因为长期对信息的快速吸收已经让我慢不下来,没有时间考虑。我相信创造、讨论、分享很重要,单纯的接纳不重要。

为什么要少看新闻

这个念头来自一篇文章:Why I stopped reading/hearing/watching the news.,而此文的灵感又来自作家 Rolf Dobell(《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作者) 的一篇长文:Why you should stay away from news,链接包含全文PDF。

道理很简单,因为大部分新闻都于我们自身无关,而且是负面、阴暗和虚假的,翻开任何一页报纸或者网站首页,先问自己,题目是否刻意的夸大和曲解?内容是为了吸引眼球吗?任何不正常的事情都成了新闻的内容,然而我们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是正常。而且,大部分负面信息都是不可控的,如果我无力改变这些现状,那我只能做一个装信息的垃圾桶。

过多的新闻会分散注意力,让我没有时间做长期的、深入的思考(这正是我过去很多年缺乏的)。其实,在微博这类社交媒体出现前,新闻就已经是碎片化的信息了,只是那时候信息的数量比较少而已。

那是否要屏蔽所有的新闻呢?不是。和自己工作、生活、朋友相关的新闻应该适度关注,比如自己认可的正面信息,或者可以偶尔从新闻中获得与人聊天的谈资。相对应,可以去阅读、看电影和纪录片、看TED,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思考,在和朋友聚会时就和大家有关的话题沟通。

我能做到的一些措施是:

  • 不订阅报纸和电子报、
  • 不使用新闻APP,不浏览新闻网站
  • 每周一次处理POCKET和RSS信息
  • 不看电视(家里已经5年不看电视)

期待能做到的:

  • 限制社交媒体的时间消费
  • 长时间阅读

文章引用了作家 Rolf Dobelli 的一句话,提醒我注意过度的信息摄取:

“The fortunate among us have recognized the hazards of living with an overabundance of food and have started to shift our diets. But most of us do not yet understand that news is to the mind what sugar is to the body.” -Rolf Dobelli

整理你已有的信息

无论纸笔还是电子形式,你接受和存储的信息都需要整理。这涉及到笔记类软件和电脑文件的管理,后者我曾经写过一篇整理电脑的文章,可以参考:《简化生活026:整理你的电脑》

对于印象笔记这类电子笔记类软件,也有很多文章讨论,我的几点意见是:


第三篇:行为极简

前面讨论了极简生活对待物质和信息的态度,这些做法本身就是行动,也就是这一篇要讨论的内容。我们所处的环境、身边的物品、接受和释放的信息,都源自我们的行动,想要简单一点,就要在行动中贯彻自己对极简的态度。

从大的方面,我认为有一个原则:减少选择,保持专注

####为什么多线程未必高效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我很长时间,因为很小就被教育“一心不能二用”,可又有“一石二鸟”这样的话,往往我做类似写作业的时候听音乐这样的事。后来慢慢感觉有些时候单线程工作,来的更高效。看看知乎上采铜老师的回答(链接),更加清楚了结论:

要在足够专注的时间里,保持单线程工作,发挥心智的最大效力。

很显然,如果想达到心理学上所说的“心流”体验,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全心投入,这种状态是不允许多线程工作的。

另外,在多任务之间切换,会浪费掉更多的适应时间,考虑到这部分成本,就应该避免同时进行消耗心智的活动。如果是边清扫房间边听有声书,就不属于这个范畴了。

减少选择

你可能听说过“两分钟原则”:

两分钟原则:任何事情如果花的时间少于两分钟,那么马上就去做。两分钟是一个分水岭,这样的时间和正式地推迟一个动作所花的时间差不多。

实施方法:如果一件事可以在两分钟之内完成,那么你需要马上完成它,或者在两分钟之内委派给他人,否则把这件事推迟,存档或丢掉。

显然两分钟是个概数,但也需要我们在心里有一个底限,约束自己减少内心的徘徊和选择。迅速决定之后,就是开始行动。很多时候,我们拖延,就源于此。

减少干扰

其实前两篇,基本讲的都是减少干扰,排除干扰就会轻松许多,来面对终极目标。比如日常生活中对家庭和办公环境的整理,正是减少干扰的过程。减少干扰,可能还包括以下的一些内容:

  • 物品有序,随拿随放。
  • 规律的生活节奏和饮食方式。
  • 适当的整理和收纳。
  • 选择固定的衣物、用品。
  • 住在更小的房子里。
  • 不是抛弃全部,而是保留重要。

专注的目标是什么?

无论是否采取极简的生活态度,总不可避免的要回答,做事或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无论答案如何,你的行动都是为了答案。所以,专注的目标就是你的答案。

极简生活的态度,就是能把外物简化,把精力集中在自己一直想要做、迫切想实现的事情上。 在抱怨自己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做某些事的时候,请先过滤一下自己的思维,想想困难在哪儿,是否关注了太多与目标无关的事物?时常问自己,就会有答案。有关专注,可以参考 Leo Babauta 的免费电子书 Focus,以及我的译文《专注》电子书译介

参考资料


第四篇:思想极简

这个系列文字写到这里,已经到了考验我的极限,因为思想这个问题有太多主观性,也无限深奥。这里,只谈我的体会,欢迎回复交流。

所谓的思想极简,我理解是内心秉持极简的心态,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的每一天、每一刻。即使某些时候出离了这种想法,过后也能顺利回归。

思考为什么选择极简

一旦质疑自己的行为,比如丢弃某个物品,不要拘泥于这件物品,而是考虑一下自己最初为什么选择极简的态度。

做任何违背自己信念的事,都不会让自己快乐,这不符合极简的目标。所以,如果你猛然发现自己极简的态度并不适合自己,那就放弃它。如果不是,那就回顾一下,自己是如何接触、感受、体验到极简态度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收获在哪里,是否遇到过困难,想没想过继续到永久。

找到源头,就不容易产生负担。

思考自己的欲求

无论你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如何,慎重的衡量自己的欲求,无论是否拥有信仰,都不要停止对自己的思考。

了解自己的欲求,而非他人的、他人要求的,秉持自己的有限欲求。这种极简的态度,有助于获取更多的精神自由,更容易给予他人也更容易获得。

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放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或两三件事上。

学会比较而非攀比

我们对外物的持有态度,往往来源于攀比。思考自己攀比的根源,以及后果,想想看那件东西真的自己自己需要的吗?如果不是,就尝试断绝盲目的比较。

和自己比较时,不需太悔恨懊丧,也不要盲目乐观。和他人比较时,尽量站在客观的角度抽身观察。比较时,不要忘记自己想要什么,真正想要什么。

应对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是最值得精简的东西,但也很难。它不像一件衣服一样,可以丢掉或者送人。虽然人都有各种情绪存在,但悔恨、忧愁、嫉妒、怨恨等情绪,不会对你有任何好处。所以,用任何你能借助的途径,试着去除负面的情绪,让积极正面的情绪替代他们。

不是无,是实有

常看到讨论极简态度的文章,回复里会反对就这件事长篇大论。我不这么认为。极简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经过思考、讨论、沟通,去芜存真的过程。留下的才是想要的,没有精简的过程就不可能实现目标。

坚持信念,少立规矩

一切行动都是由内而外的,也就是由思想驱动的。极简的态度,不是给自己列几个规则,丢多少样物品,而是内心里设立原则。

极简与宗教的联系

因为个人暂时没有信仰,暂不讨论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