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一部小说流泪

记得大二那年,花了三天读完余华的《活着》,换来对活着本身的怀疑,郁郁寡欢多日。后来在某个地方看到一贴,说某人一定要买一本《活着》送给自己未来的妻子,心里默默的赞同。

看了些书评,说《兄弟》如何如何,却没有急着买来读,心里盘算这本小说又会不会让我再次沉重起来。书买来又分两次读完,先是中午从书店回来翻看了两章,再次是晚上床头一口气读完,泪流满面。

不和余华过去的小说比较,只是这部(半部)小说,给我带来长久没有的泪水。前半部分里,李光头用屁股换来面吃,和电线杆亲热,都让我感到轻松,甚至有些窃笑的冲动。虽然苦涩的场景也出现了,却一带而过,新的家庭诞生,兄弟成了兄弟,一切看起来那么温暖。然后,情节在余华的述说中变得灰暗,宋凡平开始被批斗,他教孩子们做饭、钓虾,甚至哄骗他们扫荡腿。越是这些爱就越让我对这个平凡男人的结局担忧,这时我已经开始抽泣。后来,他被打死了。最爱他的妻子葬了他,再后来他的妻子也死了,泪水一次又一次涌出,直到结尾。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明白,我不单单是因为一部小说流泪。书里面小小的细节,顽强的勾起了我对过去所有伤感的回忆。我同时在两个情节里徘徊,书还有我自己。

除了死亡,可能没有其他东西更能震撼人,煽情也好感染也罢,我们面对它的时候,就是我们自己。那段混乱年代距离我很远,而我预想一下,下半部小说发生的时间也许会在不远的过去。因为这个时候,尖刻的说一句,已经有太多同样混乱的东西。看评论说,后面宋刚会为了李大头而死,我想,听天由命吧,就算李大头大富大贵也一样会背负永远无法解脱的罪责。

痛痛快快的流泪,怕影响老爸老妈又不能哭出声来。我是个忧郁的人却少流泪,这是例外;我为我的流泪而快乐,因为我曾经以为,我已经不再为什么东西而感动。现在我明白,我冷漠我无视,只因为对面的不能到达我心里。

我并不很期待下部的出版,正如我没有再次读《活着》。这次的感受,就留在脚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