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纽伯瑞奖童书阅读(一)

看到朋友 imick 写了一篇《书话【一】:纽伯瑞童书奖》,看到英文二手书的照片,还有他带领两个孩子阅读的事,真是好。这里也写写我的阅读经历,集中在童书和纽伯瑞奖方面。

纽伯瑞奖简介

纽伯瑞奖(The Newbery Medal for Best Children’s Book)是由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 ALA)的分支机构—— 美国图书馆儿童服务学会(Association for Library Service to Children - ALSC)于1922年为纪念纽伯瑞而创设的奖项。

这个奖每年颁发一次,专门奖励上一年度出版的英语儿童文学优秀作品。每年颁发金奖(Newbery Medal Aword)一部、银奖(Newbery Honor Books)一部或数部。得奖者必须为美国公民或居民,并会发表于美国文学协会(American Literature Association ALA)的冬至会议上, 以及夏季讨论会上。

这个奖项给我的感觉是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到初中年龄段的孩子,不了解美国教育情况,但很多书籍推荐都会给出年龄指导,具体可以搜索。浏览一下获奖作品,就能发现大部分是小说,绘本比较少,需要有一点阅读能力才行。这方面,英语阅读可能有拼读优势,即使词汇量不够也有可能看下去,相反翻译过来就要可能增加了汉语的阅读难度。我发现一些小学生会停留在带拼音的书上,大概应该很快过渡到纯文字阅读上。

接触这个奖

开始了解这个奖项,其实是在给女儿买绘本的时候发现的,绘本有几个大奖,顺带看到了介绍。由于女儿很快完成了绘本阅读阶段,经常会听有声书或者给她读故事,到了小学认字多了,就有了阅读需求。同时学校也布置了阅读书目,这一点之前已经吐槽过了,这里带过。

我在找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书标有获奖作品,比如安徒生奖、纽伯瑞奖,获奖作品在品质上有保证,但引进的版本译文和阅读分级上都挺不好选。我开始在网上找一些电子版来看,豆瓣对应中译本条目,整体标记数量很低,我想可能是阅读群体不在豆瓣,还有就是关注度不够。对小学阶段的孩子,阅读逐渐被课外兴趣班替代,家长的注意力在别处,孩子们自己会选一些更贫乏的书来看,缺乏引导。

早期有一批书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的,品质一般,甚至有几本书共用一个版号的情况。后来有不少是新蕾出版社引进的,好像也有对应的有声版本,朗读的阿姨声音很好听,女儿非常喜欢。

网上真正推荐获奖书的,要么是儿童阅读推广工作的人,要么是童年读过长大后写写感受的。我是错过了这个阅读时期,小学大概都看漫画了,于是想着不能让孩子也错失掉啊。慢慢的把在售的纽伯瑞奖作品买了不少,有的是多抓鱼孔网,当当中图搞活动也收一批。眼下家里有几十本,女儿看过大半,我看过几本。

我看过的几本

下面列一些我看过的纽伯瑞奖童书,有些是给孩子读的,有的是分别阅读完了讨论过的,以我的经验,这批书没有差的,只有主题是否更适合孩子(或者大人,大人已经大的很难读进一本童书里,悲哀)。

动物

《夏洛的网》是1953年纽伯瑞银奖。

我大概是大学时第一次读,后来看过英文版,对两个动物之间的情感印象很深。我给女儿读的时候她刚三岁多,现在想想可能太早了。有些童书一定要落到中心思想上,这样的书看多了,孩子就没有感受的能力了。当时还买了作者E.B·怀特的另外两本《吹小号的天鹅》和《精灵鼠小弟》,都是任溶溶的译本,这三本书因为作者和译者的原因,比一般童书名气要大。如果孩子在看过改编动画之后,再来读一下书,可能会有更深的印象。

童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动物,动物与人的关系、动物与动物的关系,都容易让孩子接受,作者也可以表达出情感。这类书,纽伯瑞奖作品有很多,比如《喜乐与我》讲的是一个男孩收留流浪狗的故事,《傻狗温迪克》讲了一个女孩和狗的故事,《木屋下的守护者》写了几个动物经历的魔幻故事。

《波普先生的企鹅》是1939年银奖作品,女儿幼儿园期间每天坐车往返,这个故事听过好几遍,去年我听了英文有声书,依旧觉得奇妙。一位酷爱极地冒险的粉刷匠得到一只雄性企鹅,又阴错阳差得到一只雌性企鹅,之后总共有了十二只闹翻天的企鹅,于是他们组成了演艺团队四处巡演。这本书也被改编成真人加动画的电影,主演是金·凯瑞,可惜的是男主角成了纽约商人,而原作里是充满人情味的小镇粉刷匠,感觉上差了一点。

冒险

《黑珍珠》,作者 Scott O’Dell ,1968年纽伯瑞银奖。

很奇怪的是,我对这本书非常有印象,小学时去舅妈的小学借来看过,那时候我才知道珍珠是怎么形成的。我印象里讲的主人公是采珠人家的孩子,最后与一个凶恶的鱼搏斗,后来想想也许作者在借鉴《老人与海》的架构。作者也是四次入围的作家,擅长写历史小说,金奖作品《蓝色的海豚岛》,银奖作品《月光下的歌谣》、《国王的五分之一》都有引进。

英雄和冒险主题,无论大人小孩都是喜闻乐见,读者也容易有代入感和情感起伏。《海上小勇士》是1941年金奖作品(Call It Courage) ,讲的也是冒险故事,一个男孩从被人讥笑的懦弱中走出来,一个人漂流又战胜章鱼和鲨鱼,恰恰类似鲁滨逊。

《山居岁月》是1960年银奖作品,讲了一个城市男孩离家出走,在山野中生存的故事。我看了觉得挺假,一个成年人能活下来都是奇迹了,这类荒野生存题材近些年很热门,想想这本书是1959年写的啊。女儿读了却说非常好玩,记住了很多细节,这大约是大人和孩子的区别了,大人已经少了新奇感。

《我叫巴德,不叫巴弟》是2000年的金奖作品,这几天在听这本的有声书。虽然是1999年出版,可故事写的却是大萧条时期的一个黑人小孩,听有声书更明显的充满了儿童式的脏话,比如用 dang 代替 damn,主人公的口头语是shucks,类似汉语里的呸,主人公还是有自己的信条,比如:

RULES AND THINGS NUMBER 83

If a Adult Tells You Not to Worry, and You Weren’t Worried Before, You Better Hurry Up and Start ’Cause You’re Already Running Late.

作者非常能把握正在长大的孩子怎么想,怎么对待大人,怎么和同龄的朋友、敌人打交道。相反如果一个儿童小说乏味,多半是用成人的视角写作。

《洞》,又名《寻宝小子》,是1999年金奖作品,类似上面的冒险故事,这个主人公甚至被像个囚犯一样关起来。这本书我和女儿一致都喜欢,非常推荐。

文化差异

《碎瓷片》是2002年金奖作品。作者是韩国裔,这本书是以韩国历史作为背景的故事,也许正是这种东方文化的差异让这本书获奖。故事涉及到青瓷,我特地查了一下才知道,当时朝鲜半岛的青瓷技术已经相当高,流传至今的文物都是瑰宝。

《去了天堂的猫》是1931年金奖作品,是一个日本佛教背景的故事,一只猫能否被画进供奉佛祖的画,这是个问题。通过阅读,孩子能了解一种宗教、一种艺术形式,还有动物,前文说过动物了。东方文化对西方人来说,可能一直都是神秘元素。

《扬子江上游的小傅》是1933年的金奖作品,之前写过一篇读后感,这本书背景是民国时期的重庆,单就这一点来说就挺可贵。

纽伯瑞奖作品也有美国本身文化冲突的主题,比如《莎拉的勇气》讲的是白人拓荒时期与印第安人的故事,主题是人与人的信任,孩子们读起来可能更容易感受到,成年人比如我可能更关注这种白人视角的入侵,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好。

生活之外

纽伯瑞奖作为美国本土作家、作品的奖项,自然关注更多的是美国人的生活。孩子喜欢看,我想可能和大人爱看家庭婆媳电视剧一样。国内有不少童书是写小学生身边的事儿,女儿读的时候我看过一点,基本上是学校里鸡毛蒜皮,想象力基本上不超过城市郊区。我想好作品应该有些不一样的元素,比如前面说过的《我叫巴德,不叫巴弟》里面就有寄养家庭、慈善机构以及胡佛村的情节,无论是好奇还是同情,都更容易让读者投入进去。

另一本《当你到达我》是2010年金奖作品,是个发生在纽约的故事,加入了穿越这个元素,让读者可能熟悉的纽约生活变得神奇起来。

《星期三的战争》是2008年银奖作品,同样写校园生活,同样写调皮孩子跟老师对抗,故事的核心却是阅读,主人公通过阅读莎士比亚而成长:男孩以为老师“恶毒”的让他阅读,自己却在阅读中找到了乐趣,而且还在戏剧演出中扮演仙子……

2009年银奖作品《灵力》,也收到我和女儿一致赞扬,书里一家人都有某种超能力,可它又不是那种典型的超级英雄故事,不是拯救世界做英雄,而是关于亲情和成长。


从2018年到现在读过的,列了上面这些。有空整理一下家里的书,再记录一次。

20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