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读书日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也是常说的读书日,联合国有专门的主页介绍这个节日,今年遇到疫情的大背景,特别提到读书在人员封闭的生活状态下,有着特殊作用。网页里提到:

It is a time to celebrate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foster children’s growth as readers, and promote a lifelong love of literature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of work. 当下正是庆祝阅读重要性的时候,把孩子培养成阅读者,促成对文学的终身热爱,把阅读融入到现实生活。

电子书

最近一年阅读时间比以往多了一些,大概是归功于年龄增长,以及囤积了太多电子书的缘故。说到囤积电子书,其实现实买纸质书也一样。即使在亚马逊买的电子书都可能被收回,于是要自己保存一份文档,可保存了就相当于读了,也就是买了就是读过(这方面数字游戏也类似)。前些天听播客,一个作家讲到她对kindle阅读器的认识,是电子书让人太容易得到一本书了。以前要去买书,总要去书店或者等着邮寄,写在点几下鼠标就来了,就像短视频和微博这样短平快的信息更迎合当下的用户。

确实,电子书让人少了一种等待,少了延迟满足的能力。而且也少了纸书的重量、实物的感觉、气味等等,长此以往会不会忘掉捧着书那种感觉呢?

难度

年初疫情的时候,一两天就看完一本小说,读起来畅快好像是高中时候读金庸。可难的是读那些需要理解、思考、关联的书,需要下功夫查资料,需要找其他书交叉对比,需要知识背景。这些书的门槛不是高,而是难度曲线陡,开始总是难的,慢慢就好了。

比如我之前对近代史毫无兴趣,也几乎不懂,通过读了几本回忆录和传记,一些人物和历史事件就串了起来,再有相关的内容就轻松很多。另外这样的对照,比如战争双方视角的记述,会让人少一点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站在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

李笑来有一本免费书:《人人都能用英语》,里面提到很多人总当自己是初学者,给自己设置了天花板。阅读也是,读不懂也可以过一遍。

打发时间

把读书当作打发时间的手段,大概性价比是很高的,只要别久坐影响身体健康。

比起过去,打发时间的手段多了很多,读书就越来越不招人待见了。可一样是读书,我觉得还是别听别人讲书,把一本书写成一篇几百上千字的精华,就少了打发时间这个收获,听十分钟过后就会忘光。

拓展

无论从哪儿开始,都可以找到阅读的起点和枝蔓。比如玩刺客信条,每一作都是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单凭看过场动画是不可能理解剧情的,那就需要读点书,而游戏里的画面又和文字相辅相成,要知道巴黎圣母院的修复,游戏公司还做了贡献。

又比如我听了几期关于中东北非的播客(忽左忽右),完全是云里雾里,直到看了一本讲非洲历史的普及读物《穿越非洲两百年》,又看着谷歌地图,自己把非洲地图也画了一遍,就有了大概的理解。

脑科学里有个概念是组块(Chunk),也就是信息集合,这些集合多了就会产生关联,信息拓展联系就更深入和清晰。

读原著

从简单的开始,比如童书,可以先读中文,再看原文,生词标记一下,加深印象还可以找电影来看来听。